2021-06-070次瀏覽來源:網絡
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激發創新動力和活力,核心是人才,出臺管用、有效、實在和符合規律的人才政策至關重要。昨天,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局長周海洋表示,將實施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建立更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的綜合環境。 本市人才引進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梯度:第一梯度是居住證積分,第二梯度是居住證轉辦戶籍,第三梯度是戶籍直接引進。周海洋介紹,將結合科創中心重點人才引進政策的突破完善,進一步統籌平衡戶籍引進政策間的基本條件,構建梯度明晰、相互銜接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
在完善居住證積分政策方面,對于通過市場主體評價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等,直接賦予居住證積分標準分值。
在完善居住證轉辦戶籍政策方面,對通過市場主體評價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人才、創業投資管理運營人才、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居住證轉辦戶口年限可由7年縮短為5至2年。
上海還將優化人才戶籍直接引進政策,對獲得一定規模風險投資的創業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在本市管理運營的風險投資資金達到一定規模且取得經過市場檢驗的顯著業績的創業投資管理運營人才及其核心團隊、市場價值達到一定水平的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經營業績顯著的企業家人才、在本市取得經過市場檢驗的優異業績的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及其核心團隊,予以直接入戶引進。
目前,上述政策的具體條件和實施細則正在制定中,預計年內將出臺。
周海洋表示,上海將實施更開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有些需要爭取國家支持,有的上海可以率先突破。留學生落戶中介
對于之前申辦周期較長的中國綠卡,上海將簡化外籍高層次人才中國綠卡辦理程序,縮短申辦周期至90天。簡化外籍高層次人才簽證及居留辦理程序,對經本市人社部門認定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急需專門人才申請R字簽證和居留權限,爭取開辟專門通道。開展在滬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直接留滬就業試點,對在上海地區高校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且在上海自貿區、大張江園區就業的外國留學應屆畢業生,可直接申辦外國人就業手續和工作類居留證件。
為長期在滬工作外籍人才提供便利,對需要長期在滬工作的企業外籍法人代表、外籍高級管理人才以及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經本市人社部門認定后,可優先辦理2-5年有效期的《外國專家證》。建立《外國人就業證》和《外國專家證》一門式受理窗口,對符合條件的人才優先辦理《外國專家證》,消除重復辦理和就業年齡限制現象。降低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申請本市海外人才居住證條件,延長B證有效期限最高到10年。
人才管理機制將更靈活
今后,上海將允許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業,也支持創新創業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職,實現科研人才雙向流動。
周海洋表示,將完善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兼職管理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履行所聘崗位職責的前提下,到企業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攻關,所得收入由個人、單位協商分配。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同意,可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離崗創業,并與原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權利,創業孵化期內返回原單位的,工齡連續計算。試點將企業任職經歷作為高等院校工程類教師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條件。同時,允許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研人才兼職。
人才評價制度也將趨于完善。留學生落戶政策海歸上海落戶周海洋介紹,要突出市場評價,健全人才引進的市場主體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的引才機制,推動人才引進由體制內評價為主向市場化評價為主的轉變,以市場評價方法統籌體制內外人才引進條件,落實市場主體對創新人才的最終評價權。經初步考慮,市場主體評價的衡量標準主要包括:薪酬評價、第三方評價和投資評價。薪酬評價是指通過體現人才價值和社會貢獻的市場化薪酬水平來判別人才。第三方評價是指通過第三方組織的評價結果來判別人才。投資評價是指通過創業孵化器和風險投資機構的篩選機制來判別人才。
上海近期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的意見》中,涉及人才的政策受到廣泛關注。記者昨天獲悉,今年年內,科創中心建設所有人才政策將全部落地,而且風險投資等市場力量會積極參與人才引進政策的制定。
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府相關通氣會上,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這次上海在制定《意見》時強調前瞻性、操作性和突破性,改革舉措瞄準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重大瓶頸和障礙,有很強的針對性,其中有很多具有突破性的亮點。在人才政策領域,“縮短外籍高層人才永久居住證申辦周期”、“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人才居住證轉辦戶口年限由7年縮短為5至2年”、“科研人員可保留人事關系離崗創業”等都是對現有政策的重大突破。
他指出,此次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具體操作方式,并非政府部門憑空設想出來,而是引入市場手段、市場標準推出改革措施,讓市場做決定。比如上海人才引進政策改革中,風投等市場專業機構不但會參與具體評判,還將參與政策制定。許多突破性的新政策也將參考國際慣例,充分借鑒海外科技創新模式的成功經驗。